綠色經濟與綠色金融
蔡昉 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23年7月
作者簡介
蔡昉: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學術委員會主席,先后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F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首席專家、學部委員。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長期致力于中國經濟問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經濟改革和發展、人口與勞動經濟學、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貧困等。曾獲孫冶方經濟科學獎、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張培剛發展經濟學優秀成果獎、中國出版政府獎等。
內容簡介
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全球性挑戰。中國向世界做出“30.60”目標的莊嚴承諾,既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目標要求,也必將對我國經濟社會帶來持續、廣泛、深刻的系統性變革。
雙碳目標對經濟轉型提出了什么樣的內在要求,雙碳目標應該以怎么樣的戰略和路徑實現?金融該如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其中涉及哪些具體問題?雙碳轉型帶來的風險有哪些,又該如何應對?
本書精選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體系內諸位專家的研究心得,以圖幫助讀者全面而清晰地理解上述問題,希望對中國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以及金融支持碳達峰碳中和起到一定的啟示作用,為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盡綿薄之力。
精彩書摘
推動“雙碳”目標實現的過程是倒逼產業結構深度調整、進而提升國民經濟效益質量的過程,是中國經濟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鳳凰涅槃的過程。
——黃奇帆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重慶市原市長
中國經濟經過三十多年快速發展積累下來的環境問題進入高強度頻發階段,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中,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最終要看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半p碳”則為綠色低碳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政策環境和市場預期,是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最直接的推動力。
——陳文輝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全國社?;鹄硎聲崩硎麻L
中國傳統產業規模龐大,通過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淘汰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產能,發展高技術含量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業體系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具有巨大的減排潛力。
——王一鳴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未來幾十年,綠色低碳轉型將嵌入所有經濟活動的內核,成為投資、生產、消費和流通等決策的核心邏輯。經濟發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也將從不可持續的資源高度依賴型轉向持續迭代的技術創新型。因此,中國需要按自身節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努力平衡經濟發展與降碳減排,預防和化解轉型風險,實現有序公正綠色轉型。
——張曉慧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資深研究員、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助理
目錄
第一章 “雙碳”目標與經濟轉型
“雙碳”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
低碳經濟轉型的挑戰與應對
“雙碳”目標下我國能源結構發展趨勢
能源短缺與碳達峰
碳中和經濟學——反推式變革的七個思考
第二章 雙碳:戰略與路徑
“雙碳”目標下的中國綠色低碳轉型:戰略與路徑
實現碳中和的重要前提:構建清晰化的碳排放總量目標
應盡快制定碳達峰碳中和整體規劃
“雙碳”戰略推進與投資布局
碳中和路徑及其經濟金融含義
高質量發展與碳中和背景下的投資思路
第三章 構建綠色金融體系
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對實現“雙碳”目標的作用
發展綠色金融 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雙措并舉發展綠色金融
以碳中和為目標完善綠色金融體系
中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的建設與發展
綠色金融發展需兼顧機制設計與風險防范
第四章 金融支持“雙碳”目標
碳中和與綠色金融市場發展
綠色金融面臨“七重七輕”
碳中和與轉型金融
綠色股票的發展前景及中國機遇
第五章 ESG投資的探索
ESG投資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挑戰
把握好ESG發展的三重主線
中國ESG投資的痛點與對策
強化信息披露基礎設施,健全金融機構信息披露制度
全球ESG投資生態系統的演化與擴張
可持續投資的全球實踐與中國的思考
第六章 碳市場建設
金融業在應對“氣變”和碳市場建設中的角色與潛能
碳交易、碳金融和綠色投資
發揮碳交易市場金融作用 形成有效的碳市場
碳價會進一步上漲嗎?
第七章 雙碳轉型風險與應對
需重視轉型風險帶來的金融問題
審慎管理氣候變化相關金融風險
商業銀行需高度關注碳中和目標帶來的轉型風險
對高碳企業綠色轉型風險不必過于悲觀
序言
自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做出“30·60”目標的莊嚴承諾后,低碳發展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有關綠色經濟發展、低碳轉型的討論方興未艾,如火如荼。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作為國內領先智庫,對這一領域始終保持高度關注。此次,論壇編輯部擷取了30余篇與綠色發展低碳轉型相關的文章,編纂成集。從內容來看,涉及“雙碳”目標及其實現路徑、與之相關的經濟轉型及風險應對、ESG投資和碳市場建設、金融支持雙碳等主題;從作者來看,他們或是分別具有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成員、特邀成員、學術顧問、學術委員和特邀嘉賓等身份,經常性參與論壇的研討活動,或是在金融相關領域現任或曾經擔任過領導職務,或是金融領域的權威人士,都具有很深厚的理論造詣和豐富的實務經驗。這些文章既貼近現實,從操作層面提出了有價值的建議,也不乏對理論問題的深度探討。此次以“綠色經濟與綠色金融”為題,將其集結出版、立此存照,既體現了論壇對這一重大問題的關注,也是對已有成果的珍視。不過,為了突出作者在實踐領域的優勢,本書沒有專門設立理論研討的章節,這倒為我寫作本序言提供了一個合適的切入點。雖然我沒有能力、也并不打算做出一個關于此課題的“理論思考”,但是,從相對超脫的層面提出問題,這個序言或許可以起到對本書拾遺補闕的作用。這個序言既可以作為一個導讀,也提出了一些值得繼續探討的問題。
一、把綠色發展同時作為主線和增長點
力爭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既是中國對世界做出的莊嚴承諾和積極貢獻,也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目標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對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體目標做出的描述,就包括“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的要求。從這一重大部署來看,實現綠色發展,有兩條既缺一不可、又并行不悖的路徑。
一方面,作為新發展理念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綠色發展應該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高質量發展和發展方式轉變的各個方面。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一個回答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的系統理論體系。從綠色發展這個總體發展理念出發,要求促進發展模式的轉變,推進綠色金融,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綠色產業比重顯著提高,并推動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能源利用的電氣化替代、碳捕獲、碳交易等科技和制度的創新。
另一方面,綠色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領域,在高質量發展總體要求下,可以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更高的經濟發展階段上,在人口負增長和進入老齡社會的新國情條件下,社會總需求越來越成為經濟增長的常態化制約,需要探尋出口、投資和消費“三駕馬車”的新動力。從外需來看,應對氣候變化和氣候危機的全球努力,必然對綠色產業的供給產生新的需求,給中國探尋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提供新的機遇。從內需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求現代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兩個過程融為一體,畢其功于一役。相應地,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對綠色產業的產品和服務提出越來越大的需求。
例如,綠色轉型是發展方式轉變的一個重要方面,賦予這個轉變以時代內涵和現實內容;與高端化和智能化一道,綠色化也是中國制造業保持競爭優勢、穩定在國民經濟中比重的一項關鍵舉措;推進環境污染防治、能源革命和能源轉型、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等等,都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得到部署,也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創造出對相關產業的強勁需求。
二、應對氣候變化要求思維范式轉換
把綠色發展同時作為主線和增長點的理念,涉及思維范式轉換和認識方法論更新,我將其稱為從“取其輕”到“取其重”的轉變。人類從最初開始關注資源、環境、生態問題,到如今面對迫于眉睫的氣候危機,始終受到一個傳統思維范式的困擾,即把發展的需要與保護自然的需要看作一種“替代取舍”(trade off),兩者之間似乎是非此即彼或此消彼長的關系。面對這種不得不做的抉擇,通常應用的原則便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這種替代取舍的思路,歸根結底不能解決與當事人利益相關的問題,因此理念上的沖突始終存在,利益相關方的激勵不相容更是經常產生“合成悖論”,導致共同行動的失敗。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認識“和諧共生”應該超越替代取舍的思維。理論界的曠日持久爭論,如今也形成了足夠多的共識,長期實踐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教訓,使我們可以反思傳統觀念,進而實現思維范式轉換。
從實踐上,完全可以形成更具雙贏性質的“兩利相權取其重”格局。一般認為,減排和除碳方面的技術,絕大多數已經存在。此外,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日益成為通用技術中的通用技術,足以成為解決氣候危機和實現綠色發展中的科技新支點。應用已經成熟的技術,挖掘已經存在的技術潛力,在清潔能源、除碳、碳捕獲等諸多領域形成產業乃至經濟增長點,推動綠色發展和實現雙碳目標,可以獲得綠色轉型的紅利。這種“取其重”的思維范式,有助于在各利益相關方之間形成激勵相容。
從理論上,完全可以將各利益相關方的目標函數歸于一統。描述微觀主體行為動機的傳統經濟模型,追求簡單、簡潔和因果關系的單一性,假設經濟行為人只對市場價格做出反應。在解釋氣候變化相關的問題時,這種經濟理論往往捉襟見肘。誠然,經濟學也在外部性的概念框架內討論資源環境等問題,但是這類討論往往外在于理論模型。英格蘭銀行前行長、聯合國氣候變化問題特使的卡尼(Mark Carney)認為,相比于以往討論的“公地悲劇”,氣候變化問題表現為一個“地平線悲劇”,其外部性的范圍超出了商業周期、政治周期和技術官僚體系的視野。 [1]而且,氣候變化關乎人類的生死存亡。如果把這種外部性剔除在經濟模型之外,就不可能在利益相關各方形成共同的目標和激勵,把全球氣溫控制在可接受程度的共同行動也難以落實。
市場并不只是一組供給和需求曲線,而是一個包含更加豐富內容的制度安排?,F實中,市場主體的行為不應該僅受價格信號的引導,還需要受到各種必要的外部約束,后者分別以政策、規制、社會責任和其他契約的形式,影響市場主體的經營決策和投資方向。影響發展可持續性的資源、環境和生態問題,關乎人類生存的氣候變化問題,乃至涉及人民福祉的收入分配和社會保護等問題,都應該同企業預期利潤一樣,納入市場主體的目標函數。這個范式轉換將有助于在實踐中找到有效的雙碳目標實現路徑,并使其在宏觀和微觀層面均有內在的動力。
三、綠色金融是金融本質的與時俱進
無論是貫徹綠色發展的理念,還是落實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要求,大力發展綠色金融都是必由之路,是金融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如前所述,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過程中,市場主體的目標函數應該是企業利潤與社會責任的統一。與此相對應,在促進綠色發展中,中央銀行和金融機構也同樣肩負著雙重職能。一方面,立足于創造寬松的金融環境,使參與綠色發展的市場主體獲得充分的商業金融支持。另一方面,體現鼓勵性和支持性的金融政策,使驅使市場主體參與綠色發展的激勵力度最大化。
從全球來看,近年來極端氣候導致的自然災害頻發,加速上升的全球平均氣溫,使令其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升高1.5攝氏度之內已無可能。從中國實現雙碳目標要求來看,逐步淘汰煤炭、交通運輸低碳轉型、制造業綠色轉型、綠色城鎮化、重塑人與土地的關系和消費模式的綠色轉變等轉型任務十分繁重。[2]因此,綠色金融的發展應該明顯地加快步伐,在目標明確和激勵合理的前提下,顯著增強支持政策的實施力度、金融工具的運用廣度,以及擴大服務范圍和控制風險的能力建設。
鑒于這一系列轉型任務既艱巨又緊迫,相關領域產業發展及投資,不可避免會出現蜂擁而至的現象,綠色金融也必須跟上這個規模和步伐。經濟學家佩蕾絲(Carlota Perez)在回顧技術革命和經濟增長歷史時發現,生產率的爆炸性增長和金融狂熱的迸發,是彼此關聯和相互依賴的,以往歷次重大技術革命都曾先經歷金融狂熱階段,隨后便進入生產率的黃金時代。[3]這個歷史經驗具有兩點啟示。
首先,技術革命及其成果的傳播,通常以浪潮般的方式發生,作為不可或缺的催化劑,金融呈現出一個蜂擁而至的狂潮,不僅投融資規模大幅度擴大,投融資手段也加快創新。正如以往技術革命時期的金融熱潮一樣,如今在全球范圍內,ESG領域也產生了類似的現象,以致很多人將其與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相提并論。 [4]然而,既然這種現象反映了綠色發展的必然性和緊迫性,不應簡單地將其視為潛在的金融風險而予以遏制。
其次,惟其如此,加強監管力度和創新監管手段,是綠色經濟和綠色金融健康發展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在中國,綠色經濟和綠色金融起步很快,也逐漸成為投資和融資的熱點,更需要把握好加快發展與防范風險的平衡。為保持這個平衡,值得強調兩個方面。第一,借助金融科技的最新成果提高監管水平,防范和應對超常規綠色經濟發展中可能存在的超常規金融風險。第二,金融履行的商業性和政策性兩種職能,在促進綠色發展來看固然是統一的,但是,在操作層面卻應該有明確的界限,避免在市場主體中滋生尋租乃至“洗綠”行為。
蔡昉
2023年5月
注:
1Mark Carney, Breaking the Tragedy of the Horizon: Climate Change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Speech, Lloyd’s of London, 29 September 2015. www.bankofengland.co.uk/publications/Pages/speeckes/default.aspx. 2020年9月25日下載。
2朱民、Nicholas Stern、Joseph E. Stiglitz、劉世錦、張永生、李俊峰、Cameron Hepburn《擁抱綠色發展新范式:中國碳中和政策框架研究》,《世界經濟》2023年第3期,第3-30頁。
3[英]卡蘿塔·佩蕾絲《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4 John Thornhill, Bubbles Can Also Lead to Golden Ages of Productive Growth, The Financial Times, 5 March 2021.